·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PT游戏厅  > 教育科研 > 教研论文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对科学探究的点滴思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
高三物理选修3-3和3-5模块复习策略
设置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无锡市堰桥中学2011年暑期教师论文…
对宗法制概念教学的探讨           
对宗法制概念教学的探讨
作者:沈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8 14:43:34

对宗法制概念教学的探讨  

无锡市堰桥中学  沈亮  

摘 要 宗法制是中学历史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中国古代维护统治的重要政治制度。通过对学生交流和作业反馈情况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与构建存在很大困难。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反思后提出:宗法制的学习可以通过汉字构造为切入点,融合乡土资源、生活资源,以情境创设和神入历史为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全面对宗法制度这一概念进行突破。  

   

关键词 宗法制  乡土资源  情景教学  生活资源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知识难点便是“宗法制”。在一轮复习之前,笔者通过对大部分学生调查,试图了解学生对宗法制概念和宗法制影响的认识,以期为一轮复习和新授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学生对宗法制的认识  

宗法制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难点知识,相隔较长时间,学生对宗法制还留下哪些印象呢?为此,笔者专门收集学生关于宗法制相关习题解答的信息,并对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有何内容及影响等关键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宗法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认识偏差,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对于宗法制概念,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是历史术语比较流畅地叙述,仅能表述其中一些细小内容。对于宗法制实施目的,部分学生明确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但追问到具体如何来巩固西周统治时,学生认识普遍比较模糊,甚至毫无印象。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之后机械的套用课本上的知识,其作用是解决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继承问题。对于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学生普遍反映已无任何印象,而对于西周后宗法制的发展,学生也想当然的认为和分封制同样的结局,最终在秦王朝建立后走向崩溃。通过对以上情况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宗法制的相关概念已经非常陌生,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也很模糊,更无法用相关历史知识来解释历史现象,解释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历史。  

二、基于情境教学的因素分析  

第一,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一模块的知识点有少量的知识储备,但具体内容已经完全陌生,已经很难构建起这一知识点的体系和框架。同时,结合我们学校学生所存在的实际情况,课堂中学习有效性不高,课后学习主动性不强,知识的复习回归率也比较低。而从另一方面看,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学生渴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学生从初中入高中,对于宗法制这一历史概念几乎为零,更不要提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了。如果再将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分析清楚两者的内在联系,学生就会觉得难上加难。而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相关知识点并让学生能较好掌握解题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对于知识框架的完整性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同时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多,课时少得特点,老师教学中往往以传统的讲述法为主,希望通过讲学稿或者板书进而把知识框架构建起来。但这种知识的单向传递和简单的垒砌,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的参与性,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相反还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挫伤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即使暂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也是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建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只能机械套用相关规则去解决习题。  

第三,教材中宗法制概念的呈现问题  

人教版《历史1》的第一课中,用不多的篇幅来介绍宗法制。先介绍实行宗法制的目的及与分封制的关系,之后便对宗法制的内容及影响进行阐述。这种知识简单垒砌的方式,如果教师以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往往会使学习过程平淡无奇,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另外由于学生对宗法制毫无概念可言,基本知识匮乏,也加剧了学生对宗法制理解的难度。加上以后教材中不再涉及宗法制这一概念,也使得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出现了历史知识的断层,认为宗法制度随着分封制度的崩溃也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之中。综上所述,教材的知识呈现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宗法制的学习变得困难乃至产生误解,学生在进行该知识点的学习时,往往机械地记载知识重点和进行框架式的背诵,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感悟,最终影响了学生对于宗法制概念的认识。  

三、宗法制概念教学的具体操作  

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次序以及宗族成员各种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制。我们对于宗法制概念的教学,应当利用教材,超越教材,通过课堂的分析和引导,做到从概念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分层次、多角度地进行。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宗法制概念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以图画文字为切口,让学生感知宗法制  

汉字的形体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构建而成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包括个体字符构成的方式也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所以对于一些文字进行“解字”,解出来的结果往往也可以为我们历史教学服务。  

就宗法两字概念而言,主要落脚点便在于“宗”这一字上,为了让学生了解宗法制的初步概念,笔者首先便是对“宗”字进行解释。指出“宗”字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宀”和“示”。在古汉语中,“宀”表示为家、房屋的意思;“示”的意思是祖宗的神主,即神,所以“宗”的含义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这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学生初步了解“宗”字之意后,便展示《说文》中的一段材料“宗,尊祖庙也”。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能进“祖庙”中的这类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经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配享“宗庙”待遇的成员间都具有血缘关系。可以看出,笔者以“宗”字构造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第二、以乡土资源为诱饵,让学生亲近宗法制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和学生生活的地区紧密结合,学生所掌握的部分知识,来源于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乡土气息,可以使学生对乡土历史文化的兴趣迁移到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  

如何让学生对陌生的宗法制度有一丝亲近感呢?笔者在学生初步了解宗法制的概念后,结合无锡乡土资源,利用无锡著名的惠山祠堂群为教学资源,当学生看到惠山祠堂的相关图片时,眼睛顿时一亮,一股亲近之情表露无遗。趁着学生的一股热情,笔者指出,惠山祠堂便是民间百姓的“宗庙”,即宗祠。宗祠之中又有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笔者让他们走进宗祠中所展现的“宗谱”。对宗谱上面的名字进行观察,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很快有了直观的反应:同姓并直系相传。学生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后,很快便对宗法制度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概念:宗法制是通过父系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一套政治制度。可以看出,合理的利用乡土资源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本枯燥的知识在课堂中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知识。  

第三、以情境创设为手段,让学生走进宗法制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理解课本知识和图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文献记载、学生生活、图表照片、乡土故事、活动探究等素材营造一个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背景,从而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  

笔者在分析分封制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具体历史大事件与乡土资源相结合,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同时这些情境也有目的的与宗法制相结合。如以下文字情境材料:周昭王十九年……吴侯尊天子诏令而伐楚,伤而归,欲立于吾(吴王嫡四子,因战功被封于延陵),于吾让不可。而吴人固立于吾,于吾弃其室而耕,乃舍之。让学生带着“于吾为何拒立为诸侯”这一问题进入到宗法制的学习。这一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思考,对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起了较好的作用。再如,具体分析到宗法制的具体内容时,笔者请三位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扮演周天子、吴侯和于吾。通过前期知识的分析和三者关系的梳理,让学生扮演周天子向吴侯发号施令;于吾在吴侯病榻前被立为 储 君这两个场景。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一下子调动了台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从周昭王、吴侯和于吾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宗法制有何具体的内容。学生在讨论中表现的特别活跃,最 后通过 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具体分析,学生不仅明白了宗法制的具体内容,更深刻地认识到,周天子和吴侯、下任吴侯和于吾之间在血缘上是(远房)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则是君臣关系。而后笔者在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这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宗法制是通过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为纽带所形成的一套政治制度。教师有目的的情景设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有形的知识。  

第四、以神入历史为抓手,让学生感受宗法制  

如何把历史的意蕴和观念植入学生的心灵?许多历史学者指出,只有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  

如何让学生“神入”时代悠久而又十分抽象的“宗法制”呢?笔者一方面通过情境的展示,让学生走进当时的历史环境;另一方面,以设问为切入点,让学生站在古人的立场来看待历史情境的发展,来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吴侯欲立于吾为 储 君这一情景为例,笔者设置如下问题:如果你是于吾,你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同时也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而走进宗法制的学习中。具体分析宗法制的特征和内容时,笔者再次点出这一问题,这时许多学生都点出西周时期继承的方式为“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我作为于吾,我也会拒绝。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在反问道:既然父亲指定了我,民众支持我,我凭什么不能继承呢,我继承了又怎样呢?针对这一反问,许多学生顿时陷入了迷茫之中,纷纷以渴求的眼光看着笔者。笔者随后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一段材料。这是一段关于周幽王为立褒姒之子为太子,而废除嫡长子为太子的史料。最后材料中感慨“周太史伯阳读曰:‘周亡矣。’”学生分析完史料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周太史为何会长叹“周亡矣”呢?如果你是周幽王、原嫡长子和当时的诸侯们,你将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一事件呢?笔者再次提醒,“你”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以当时的历史环境、历史制度来考量历史事件。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和辩驳,最后得出结论: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的两大基石。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由此,学生在神入历史的学习下,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为纽带,进而维系政治等级和巩固国家统治的一套政治制度。课堂中,以神入历史为抓手,从而把历史真正的植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如此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五、以生活资源为视角,让学生感悟宗法制  

所谓“生活资源”,笔者认为就是人于一定地区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人在这一地区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以及各种信息和所形成的传统观念等各种要素的总称。由于生活资源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或经历的一些事和活动,所以学生对生活资源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学生在了解和理解宗法制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来感悟宗法制呢?由于大部分学生认为宗法制度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也走向崩溃,从而错误的理解为当今中国社会与宗法制度存在割裂的状态,但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观念正是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可是学生对于这些现象和观念存在的缘由却不能提出正确解释。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一些现象和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的同时,通过课堂的知识来进行解释,从容地提升了学生对宗法制度的见解,深层次地感悟到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本课教学中,笔者分析完宗法制度的概念和作用后,让学生来谈谈宗法制度对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影响。鉴于事先已经做了相应的调查工作,笔者主要通过图片的展示来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如展示“家谱、族谱”图片、“祭拜祖先”的场景,学生从中知道为何我们这个民族有较重的“认祖归宗”、“尊祖敬宗”的观念。展示“超生游击队”的图片,学生进而明白为什么部分人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提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存在的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和裙带关系,以及任人唯亲的思想均深受宗法制思想的影响……课堂中,笔者通过发现身边的历史,对生活资源的充分挖掘,直接运用到历史教学之中,在学生心中引起震动和共鸣,原来宗法制度一刻也不曾离我们这个民族远去。尔后笔者进一步点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和儒家三纲五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课堂中,教师融入一些与所授知识相关的生活资源,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悟那些远去却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  

   

   

   

   

   

   

   

   

文章录入:周玉梅    责任编辑:徐宪新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