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市堰桥中学 > 教育科研 > 校本教研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引领学生走进“四大名著”
弘扬红十字精神 推进学校道德建设
分组探究学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的切点选择
对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考前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初探
关于高三数学复习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开发后进生心理潜能, 提高语文教学…
关爱学生 心育在先
作业的功能体现在哪里?
浅谈农村学校“双特学生”的教育           ★★★
浅谈农村学校“双特学生”的教育
作者:高静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9 17:03:07
一、问题的提出:
    自96年秋季,我校依照教学平等的理论,面向原锡山市贫困家庭开设“希望班”,让那此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圆上一个“高中梦”。自此,对特困学生关心、帮助、教育成为学校一个新的课题和任务。98年,学校成立了无锡市级研究课题:“希望生”心理教育研究,对“希望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偏差和心理疾病进行疏导、辅导和校治,保证了“希望生”的健康成长。本人承担了子课题“点面联动机理”的研究,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全校学生,将目光投入全体特困生。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班级存在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家庭情况和个性表现十分相近,在平时教育管理中常令班主任颇费心血。如果教育引导不当,这些学生易成为“问题学生”,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
    1、对“双特学生”的界定。
    所谓双特学生,一是指家庭关系特殊的学生,主要以离异家庭为主,也包括父母长年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缺乏正常关爱的家庭。二是指家庭特困的学生,主要以残缺家庭为主,也包括家庭收入极低的家庭和遇天灾人祸的家庭。这两类学生身上存在许多相似点,故笔者将之归类为“双特学生”,一起纳入研究的范围。
    2、产生双特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逐步深入,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贫富差距增大。一方面,在农村形成一个徘徊在生活最低保障线上的弱势群体,如遇天灾人祸,则正常生活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各种思潮对人们形成巨大的诱惑和冲击,造成社会道德风气的恶化,离婚率日益上升,离异家庭日趋普遍,给孩子的成长蒙上阴影。特困家庭往往带来孩子生活、学习的冲击和动荡;破裂家庭,孩子失爱又失教。夫妻离异,受伤害最大的不是双方,而是他们的子女。
    3、研究双特生的意义
    当前,社会发展到了关键时期,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加入WTO,是机遇,更是挑战。入世以后,农业将受到最大的冲击,象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八亿农民的大国,今后若干年,下岗人数必将进一步剧增,贫富差异将进一步拉大,农村特困家庭数目随之增大。也就是说,双特学生将成为农村学校一个较庞大的学生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全面认识转型时期社会的深刻变化,尽责尽力,加强教育和引导,保证这类孩子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学业,将成为今后德育的新的热点问题。
    二、双特生情况分析
    1、家庭关系特殊学生生长环境堪忧
    目前的学生家长,在其人生的重要阶段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下岗”等运动和事件,尤其是“文革”给这批家长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文革”除了物质上的破坏以外,更严重的是对文化的破坏,对心灵的破坏。目前社会道德风气日益败坏,信仰危机,不能不说“文革”在背后起了一定作用。据笔者调查,90年代初,离异家庭学生仅占0.96%,到近两年,离异家庭学生比例上升到近8%,差不多每班都存在这类学生。而目前离异家庭,常与一方素质低下,缺乏责任感而导致家庭破裂的居多。或温饱思淫欲,置结发妻子、美满家庭于不顾;或游手好闲,混迹赌场、舞场而不顾家庭;或因生活琐事,吵闹不休,一时气愤就离异。而离异家庭的为人父母者,又往往对子女只养不教,教子无方。这样的家庭环境,既伤害孩子的心灵,又造成子女品行上的缺陷,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2、双特生的心理障碍较严重。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一些非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情感障碍,意志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由于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压力或遇到家庭破碎的挫折。双特生这一群体学生的心理障碍比一般学生明显突出。主要表现在:①自卑心理。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庭情况,在集体中常少言寡语,一旦提及父母家庭之事,便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似有难言之痛。把别人同自己毫无关系的言语、表情、行为,看作是对自己的讥笑、议论,凡事特别敏感。②封闭心理。由于父母矛盾冲突较多或过早成为单亲、孤儿,不愿与他人讲心里话,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在集体中常表现为不合群,与同学少交往,要好朋友不多,喜欢独来独往。行为上表现为一意孤行,不善于接受他人意见,排斥他人的帮助。③冷漠心理。复杂的社会影响,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孩子心理上投下阴影,使他们存在不该有的冷漠心理,“看穿”、“自私”、“无所谓”、“提不起兴趣”等,对政治不感兴趣,对集体、对同学不关心,显出孤僻、狭隘的精神状态,对周围的事物一概采取漠然态度,毫无情绪反应。④早恋心理。生活不检点的父母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影响子女成长,加上这些家庭教育又往往放任放纵或简单粗暴,孩子难免近墨者黑。有些单亲家庭或缺少父母的孩子,在感情上特别敏感,到了性趋向成熟的中学阶段,把希望接触异性和异性间出现的微妙吸引误认为就是“爱情”,写“情书”,传纸条,约会,并以自己有人“爱”而感到荣耀。⑤烦燥心理。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心理上进入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加上家庭因素影响,这类同学极易形成烦燥心理。表现在接受教育上缺乏稳定性,在学习上缺乏持恒性。好动易变,难受纪律约束,成长道路上常犯冷热病,在行为上表现为喜怒无常。⑥ 逆反心理。中学阶段处于生理发展的过渡时期,常表现为好动、好问、猎奇、执着,由于家庭影响下性格扭曲,又加上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较多,所以往往出现做事任性,随心所欲,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出现我行我素,不受约束,不听劝告的心理障碍。
    3、双特生态度行为上常出现异常。
    主要有以下表现:①优柔寡断,缺乏自信;②易受暗示,缺乏主见;③谨小慎微,墨守成规;④性格粗暴,缺乏自制;⑤行为鲁莽,不顾后果;⑥自由散漫,不受约束;⑦逞强好斗,富于攻击。
    三、学校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无权选择家庭,但有权选择自己成长之路。”对于双特学生来说,单亲离异家庭存在爱的缺憾,饱尝比同龄人更多的不幸和艰难。有位哲人说过:“贫家对孩子来说,是一所人生的大学。”古今中外,贫寒之家曾走出无数英才。但同样是贫家,也有众多孩子走不出阴影而被埋没、被压垮,甚至被扭曲,走上邪路。作为家长应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作为学校应该“为了一切孩子和为了孩子的一切”,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对双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做法是:
    1、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
    我们将关注、帮助双特学生成长与后进生的转差一起,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德育计划,列入心理教育内容,列入德育领导小组讨论议题,列入学生帮教结对体系,进行跟踪调查,加强教育。充分发挥各科教学中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优化学校、班级的文化、心理环境,通过各种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集体中自立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在思想上全面关心,在学习上积极帮助,在生活上大力资助,在心理上提供援助,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2、调查摸底,建立档案,组建帮教网络。
    入学初,根据学籍档案和家校联系登记情况,以及班主任谈话、家访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双特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做好个案调查,画好成长曲线图表,特别关注,特殊教育。在此基础上,组建帮教网络:①学校党员干部与他们结成帮教对子;②班级学生间组成互助对子;③学校德育处、团委、年级组与之组成联系与生活资助对子;④调动社会力量,发挥老干部作用,所在村关工委老同志与他们结成关怀、援助对子。
    3、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①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求实效,98年,学校成立了无锡市级课题《“希望生”心理教育研究》,许多老师参加课题研究,分析学生情况,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心理疏导或者心理校治。2000年底,通过专家组审核,圆满结题。②设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安排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训练和指导。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方面心理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③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 地矫治,疏导心理障碍。
    4、创设优良的育人氛围,提供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校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为目标,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和人际关系,以正确的舆论,积极进取的氛围,优美的环境来感染、熏陶学生。通过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热情帮助、积极引导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经常参加活泼的文体活动,能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以消除心理紧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学校经常开展各项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参与学校常规管理。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品质。
    5、探索和拓宽帮教途径,保障双特生顺利完成学业。
    ①对于希望生,学校减免学杂费、寄宿费,并发给部分助学金。②学校德育处开展身边的手拉手工程,筹措爱心资金,定期对特困学生资助,对于天灾人祸家庭学生援助。③借助社会力量,帮助双特生成长。学校与镇团委,个体企业家联系,通过献爱心活动、无私援助活动,帮助希望生中孤儿、特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村前村党支部书记、个体企业家胡杰无私资助高三⑴班臧某某、高一⑴班钱某某每学年五千元生活费,保证其顺利上完中学、大学。④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家访工作,努力做好离异家庭家长工作,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
    
    主要参考文献:
    1.《成功家教启示录》,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编写,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失败家教警世示录》,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编写,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心理素质教育》,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时事出版社出版。
    4.《学校心理卫生学》,李丹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文章录入:michaelxu    责任编辑:michaelxu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