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PT游戏厅  > 学科资源 > 地理 > 试卷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经典填空100题           
高中地理经典填空100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31 20:26:00

                       高中地理经典填空100题

1.宇宙间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条件有: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3.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  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  水、大气运动和生物 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的  

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4.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_光球_层、_色球 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约为_11_ 年,其重要标志是黑子  _耀斑 __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  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日。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是时针,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 相等 _。线速度_赤道地区   _ 最大,随纬度增大而 减小    

7.地球公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     _、每年  1 月初,地球运动到近日点的位置,速度_最快    

8.自1884年开始实行分区计时办法,将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中国跨 5 时区。原则上以 180 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明天的分界线,并把此界线叫  日期变更线     

9.地球运动过程中,因为_黄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_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_回归运动_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 赤道  。夏至日,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冬至日,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10.夏至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全球由北往南昼越短夜越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往南北两侧递减  

11.以_莫霍界面__古登堡界面_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地壳___地幔__地核_三个圈层。_地壳___上地幔的顶部_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_自然环境_.  

1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  辐射吸收较  ,而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的比较__,所以  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1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 高低纬度   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4.三圈环流假设条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太阳辐射 地转偏向力  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  风带,由于 太阳直射点   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移,冬季移。  

15.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 热带雨林  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 热带沙漠 气候。交替受  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   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16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压所切断,尤以 夏威夷高 压最为强烈,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17.东亚地区因为位于 亚欧大陆 东部,濒临 太平洋 ,所以 季风气候比较明显。东亚冬季盛行  

 西北  风,  寒冷干燥 (气候特征);夏季盛行  东南 风,高温多雨   (气候特征)  

18.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 暖锋 、  准静止锋  等类型。冷锋过境时,可能带来阴天、强风、降温、雨雪  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19.冷锋在我国冬春  (时间)最为常见,暖锋在我国东北 地区和 长江中下游 地区活动较为频繁。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就是由准静止锋 造成的。气旋是中心气压   、四周气压   的大气水平旋涡。台风是 热带气旋  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灾害主要由 狂风  暴雨     风暴潮 造成。  

20.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 能量 交换和物质  转移过程之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  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 。其中,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使_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_  

21.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由于冰雪融水 形成春汛,夏秋季节由于大气降水   形成夏汛,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为永久性冰川融水     ,河流径流量随气温  而变化,在夏季   形成汛期。  

22.纽芬兰渔场由墨西哥湾    暖流和拉布拉多  寒流交汇形成;日本北海道渔场由北太平洋  暖流和  

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成因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扰动海水,营养物质上泛,形成渔场。洋流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__,加快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   扩大。  

23.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包括河水   淡水湖   浅层地下水    ,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24.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5.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开源措施有: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节流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26.形态上来看,背斜一般是岩层上拱   ;向斜一般是岩层下凹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在地貌上,背斜成谷的具体原因是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的具体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7.在断层中,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28.河谷是典型的侵蚀  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 地貌,风力的堆积地貌有新月形沙丘 ;冰川的侵蚀地貌有冰斗 角峰 。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_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由  

流水侵蚀    作用形成。  

29.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高原;如哥伦比亚 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  山,如我国 山、日本的富士_山。  

30.岩浆经过上升冷凝 形成岩浆岩;岩石经过 外力作用   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__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经过重熔再生  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31.河湾出现在河流发育的成熟期 期,在河湾处,凸岸 堆 积(选填侵蚀堆积”),凹岸  

侵蚀   (选填侵蚀堆积”),修筑港口应选在河湾的  凹岸    (选填凸岸凹岸”)  

32.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 地形    生物 土壤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  循环、大气  循环、 岩石圈物质  循环等过程,进行着 物质 迁移和 能量 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  和相互 制约  的整体。  

33.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4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 冷暖或干湿  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波动上升   ,其带来的后果有(一)海平面上升   ,这是因极地冰川融化   海水热膨胀  引起的海水 上涨 现象。(二)位于低纬度的国家,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 减产  ,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 增产 。(三) 洪涝    干旱 灾害增多,加剧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35.山岳地区相对高度  ,地形复杂  。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 公路 为主,然后才是铁路  ;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   河谷地带    ,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 前进。  

36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 平原上,形成明显状;山区的聚落分布在  冲积扇  洪积扇 河漫滩 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 状。  

37.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出生率  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自然增长         机械增长    

38.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型;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死亡率  已经降至与发达国相当的水平,但是出生率  仍然较高,所以人口增长模式没有完成由传统    型向 现代 型的转变。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   ,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 传统  型向 现代 型的过渡阶段。  

39.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   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40.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称为促使人口迁移的 主导 因素。例如,50年代,各种技术人员迁往西部、内地和边疆支援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  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纷纷南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战争  因素。  

4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为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提出了  人口合理容量  的概念。  

4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  资源  、 科技   以及 消费水平    。其中 资源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最__适宜__的人口数量。  

43.不同类型的 土地利用  在城市里的 集中 ,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住宅 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有的城市,它还分化为  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商业区多位于 市中心 交通干线的两侧  或街角路口,主要为  状或  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 公路 铁路 、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为了 降低成本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  ,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  

4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 分布 组合 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 城市地域结构 ,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有: 同心圆  模式、  扇形  式和 多核心 模式。  

45.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的通达度   两个方面,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城市空间结构还受到 历史     社会  等因素的影响。  

46.通常以  城市人口数量 来划分城市的等级。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 城市本身  ,还包括了城市附近的  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47.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级别,服务范围  ;大城市则相反;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48.位于 矿区  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位于 交通枢纽 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 更大 ,这些城市有条件发展成为级别较高的城市。  

49.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50.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 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中国处于城市化的 中期 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但城市化推进 很快 ,已经出现了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化问题。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阶段,其特点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增长 缓慢 甚至 停滞 ;一些大城市出现了 逆城市化现象   

51.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 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 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5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有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市场 劳动力科技 交通运输 政策 等。  

5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 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改革开发以来,亚热带沿海的一些耕地经历了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其主要是受到 市场、政策  因素的影响。  

54.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可以从 生产规模 商品率 机械化程度 专业化程度 等方面描述。  

55.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的自然条件有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有 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其特点是小农经营 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56.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 市场 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 小麦 玉米 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 加拿大 、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 家庭 经营的。  

我国的 西北 东北 也有这类农业,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 国家 经营的。  

5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等。特点有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等。  

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自然条件最显著的差异是 降水丰富 。  

58.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 城市 发展而形成的 商品 化、 集约化 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 奶牛 ,产品是 牛奶及其制品。西欧乳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有 温凉湿润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广阔的平原 ;社会经济条件有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喜食乳畜产品   

59.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原料导向型工业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应接近 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如 啤酒 家具制造业 等,应接近 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电解铝工业 等,应接近 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 服装工业  电子装配工业 等,应接近 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如 飞机 集成电路 精密仪器等工业,应接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60.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劳动力市场运输动力 政策科技  原料土地水源等。  

61.近年来随着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 动力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降低。以钢铁工业区位选择为例,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次变化:从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以铁矿资源 为主导因素—— 沿海钢铁消费区 布局。  

62.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它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协助,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 能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 规模效益 它还可以共同利用 基础设施 ,节约 生产成本   

63.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 工业地域  。一些工业地区,例如钢铁工业区 石油化学工业区 汽车工业企业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市 ,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 等。    

64.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等,一般都是在丰富的 煤、铁 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目前普遍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 污染严重等问题。  

   

65.德国鲁尔区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离铁矿区近市场广,衰落的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66.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其采用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特点是以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成高度专业化,生成过程分散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网络。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新兴工业区有日本的九州岛 、德国的慕尼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  

67.生产活动中主要的地域联系方式有商业贸易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较大的是水运铁路管道运输。运输速度最快的是航空运输;灵活性最强的是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68.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形成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株洲就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如,我国清末京杭运河的淤塞,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69.平原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网点沿交通线分布,密度;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的 位置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的原则,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70.人类社会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依赖进入农业文明,与环境的对抗性性明显增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住在,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协调人地关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产生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形成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所以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72.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73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74.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出来的。按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界线是过渡的,如干湿地区   

75.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生长期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76.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在开发的初期是人们交通的阻隔,随经济的发展,其为区域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77.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3S是指RSGPSGIS,根据卫星云图判断台风将要影响的地区是综合利用了RSGIS技术。  

78.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79.我国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引起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80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对策与措施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8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林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城市的行道树的作用是吸烟除尘消除噪音,美化环境。  

82.在自然界,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雨林的集中分布区。雨林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植被体内,而这又正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这反映了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83.引发破坏雨林的开发活动的主要背景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以及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跨国投资手段。面对雨林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雨林放在第一位。  

84.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85.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86.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主要有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变输煤为输电对山西省有利的一面是增加经济效益缓解运输压力,不利的一面是加剧大气污染和消耗大量水资源  

87.长江流域水能丰富的流域条件有:①流域面积广②支流众多③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大  

    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  

88.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是:  

⑴自然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冬暖夏凉,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速小,有利于通航。  

⑵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  

89.田纳西河以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统一开发和管理。  

90.一般而言,城市化与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9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国际背景是发达国际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国内条件有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地价低廉,沿海分布,毗邻港澳。  

9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第一个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该产业的优势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二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其原因有,国内⑴对外开放范围扩大珠三角政策优势不明显,⑶工资水平升高,国外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际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93.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形条件是平原面积广阔,集中连片分布,有利的土壤条件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交通发达  

9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发展林业和特产,西部高原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突出的特点有机械化专业化  

95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退化,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其主要原因有人口激增和高强度的农林开发。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各区域发展的重点不同,以平原区农业为例,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96.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个区域自然资源的 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97.我国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为基础,以长三角、珠三角作为天然气目标市场。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有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消费 存在显著差异。⑵调整能源结构。⑶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98.西气东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  

A.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有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3推动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4增加就业机会5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有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2 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 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1加强区际联系 2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  

D.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1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2 缓解沿线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99.产业专业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此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100.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文章录入:王敏    责任编辑:史惠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