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无锡市堰桥中学 > 学科资源 > 化学 > 论文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透视中考作文,谈初高中英语书面表…
《牛津高中英语》Task课型对学生与…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充分利用教材,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
用体验搭起学生内化知识的桥           
用体验搭起学生内化知识的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引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23 14:25:52

用体验搭起学生内化知识的桥梁  

江阴市祝塘中学   赵红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可见教学的关键是做,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知识提高能力,在体验中实现教学做合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见学习实际上是熏陶式的,潜移默化的,而非规定性的、确切的。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师生需要通过共同体验将知识内化实现自主性发展。  

一 领悟体验教学的内涵,内化体验教学的精髓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创设情景让教师和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所谓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简言之,体验教学实际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实现心与心的交流,用心学习。  

对学生发展来说,无论思维,智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的体验。唯有体验才能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为此,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建构。  

例如,由于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学宏观方面的内容,而且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高中生物必修三有关生态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进行调查等课外活动或者播放视频等方法创造合适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在体验中领悟生态学知识,获得分析生态学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进而形成保护环境,按生态学规律办事等基本理念。反之,没有对生活和对环境的实际体验,学生只能学习到生态学的皮毛,而无法领悟其精髓,这也是历年考试,较难的生态学题目得分率很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对于教师来说,体验教学意味着教师通过对教学体验而获得专业成长与成熟。正如 杨启亮 教授所言:“如果说体验良心可以称之为教师道德成长的一种高境界的话,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境界可以概括为体验智慧”。体验智慧,意在追寻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主体价值。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事件去经历、去体验,并通过体验,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互动,进而自觉使自己的专业获得发展。教学即体验,我们可以教学工作类比 成陶行知 先生的“生活”,而体验正是连通“生活”和“智慧”的桥梁。  

教师的体验和学生的体验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教学体验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提供专业支撑,教师依赖专业成熟,经由学生的自主体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在同等条件下,学生发展得越充分。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在“以学生为主”的教改的潮流中忽视教师的应用价值,而应该教师的体验引导着学生的体验,学生的体验调动着教师的体验,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实践体验教学的要领,感受体验教学的魅力  

“行是知之始”,那么让我们在初中教材《呼吸》一节的教学片断中共同体会师生如何在体验中共同学习:  

片断一: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认真备课,设计精妙的开头引入,准备详实的各种资料,预设各种处置方案。可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三分钟,教师发现教室后面坐着很多听课教师,其中还有生物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师立即感到紧张无所适从,学生在下面闹哄哄。一会儿,上课铃声响起……  

师:同学们,今天有 许多 老师在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很紧张                     

师:我也很紧张,浑身哆嗦,怎么办呢?(教师夸张性地表现着自己的紧张,课件上已经打出本节标题)  

生:(学生共同回答)深呼吸  

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两次深呼吸  

师:现在好多了,你们呢?  

生:好多了。(一阵笑声)  

师:深呼吸有这么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下呼吸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片断二:  

师:呼吸过程中有哪些骨的参与呢?  

             生:(低头看书,寻找答案)  

   师:学习之前,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演示模具(见右图)   

教师多次演示模具的上提和恢复的过程。学生反应热烈。  

   师:上提过程中,哪些木条运动,如何运动,木条围成的面积有无扩大?  

学生看演示体会。  

师:那请大家再次深呼吸体会哪些骨的运动,哪些相当于这根木条,哪些相于那根木条?   

生:学生体会,只言片语回答。  

在片断一中教师从紧张的心理体验转变到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并且能及时引景引情,及时利用现场特有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呼吸的作用。这样既解决了师生紧张可能导致无法进入状态的问题,又很好的直接入题提高学习效率。可见课堂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它需要教师的“即席创作”和“细心体验”,进而自觉地使自己的专业获得发展。  

在片段二中,教师以先展示模具并演示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而且直观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理解呼吸运动有哪些骨的参与,认识了呼吸的过程和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全过程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注重学生情感的参与,营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  

由此可见,从教学实践来看,体验教学包括激发兴趣、实践感受、体验内化等过程。在激发兴趣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情境材料并引发学习者的个体需要和动机,同时可以考虑运用音乐、幻灯片、录像片或故事等辅助引导学生,所选材料要贴近学生,能诱导学生有感有悟,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在实践感受过程中,学生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和观念。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体验的途径和方法。在体验内化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相互启迪。通过交流,促使学生再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能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此外作为正常的教学过程,还要队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反馈,在此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过程的评价,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体验中出现的不同体验感受,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  

享受体验教学的成果,深化体验教学的深度  

按照 陶行知 先生“生活即教育”的基本观点,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真正的教育。体验教学的开展,无论对师还是对生,都是掌握学习方法,求得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  

例如,以前,我们考虑减数分裂这块内容的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准备教学模具,通过电脑动画展示等方法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内容分散而且学生没有很强的空间概念,学习效果一般。现在,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尝试带领学生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并在教师引导下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合作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有关减数分裂过程的知识,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通过长时间体验教学的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体验教学有利于加速知识经验的转换,学生积累的经验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成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在认知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体验;体验教学有利于促进积极情感的生成, 在体验教学中,要像 陶行知 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这样教学过程就变成了让学生体验的过程,知识的更新就变成了情感的沉淀。正因为学生用激情去体验的,教学的认知目标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了最优化的发展、最高效的实施和升华;体验教学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积极的体验中,个体可以充分摆脱外界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体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这也是体验教学往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体验,学生就容易失去自我,感知就不深刻,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  

此外,教师对教学的体验,使得教师能够看到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能够理解所看到的情境的含义,能够感受这个情境的重要性,能够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而且能够将某件事情做得十分贴切,从而实现机智的教学。机智的教学应该体现于瞬间。机智教学所需要的感知力,理解力和洞察力以及正确行动的直觉,都必须依赖体验的力量在瞬间的实现。  

总之,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作为学习目标和结果的体验,包括反思、理解、感受、感悟、感觉、直觉、发现、整合等;作为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的过程;作为学习方式的体验,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学生都能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中,感悟、内化所获得的多种信息,进而生成新信息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也正体现 陶行知 先生提出的“大众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著《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  

2 《体验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 杨启亮 《江西教育科研》2003.10  

3、《重构课堂》郑金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1.3  

4、《课改新课型》  郑金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3 出版  

文章录入:石武贤    责任编辑:michaelx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