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PT游戏厅  > 学科资源 > 历史 > 论文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高二必修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美历史课堂教学课例比较           ★★★
中美历史课堂教学课例比较
作者:高友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7 15:28:44

摘要】: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教育现状上有很大差异,本文就美国南北战争和中国解放战争两课的教学实例探讨中美历史课堂地差异和成因。

关键词】:中美课堂 差异

美国课例介绍:

《中国教育报》有一篇文章《听来的美国教学故事》。美国历史教师给该国的学生这样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他说:“上周考试很多同学不及格,但你们这些没有及格的同学不要担心,只要谁愿意给我5美元,我就可以给谁及格。”不及格的学生面露喜色,及格的学生脸上写满疑惑。但顷刻间老师摆着头说:“只有白人学生可以,黑人学生不行。”课堂哗然,好像突然炸开了锅,黑人学生开始不满,有的找老师理论,有的用课本砸老师,有的干脆脱了臭鞋老师抛去,还有的学生用水枪射老师……老师也掏出早已准备好的自制的水枪与学生对射。顿时,一场师生间的“大战”爆发,课堂乱作一团,一时无法收场,最后总算安静下来了。老师精神略带疲惫,满脸笑容地对学生们说道:“孩子们,今天的课上完了。我想你们已经明白了——南北战争为什么会打起来——那是因为不公平。”一堂历史课教师什么教学内容也没有讲,什么问题也没有提,什么事情也没有解决,就在吵吵嚷嚷、打打闹闹中结束了。十多岁的孩子,对历史的理解是肤浅的。美国孩子坐在课堂就像亲临内战的战场,那种感受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感受完美国教师的历史课堂,除了对美国历史老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所折服外,更是为这样大胆的课堂形式的所震撼。除此以外,更多的则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所用的历史教材是人教版,在教学内容中虽然并未有涉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但“解放战争”这一课作为中国内战,如果对内战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处理,已经能看出中美历史课堂的一些不同之处。

中国课例介绍:

给学生讲授“解放战争”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是课文基础知识的填空)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制作PPT其中包含与课本相关的18luck娱乐城 材料,还有针对课文重难点设置的情境。授课的主要流程如下:

导入:1、展示解放战争的时间以及课标的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以图片展示二战后世界局势,设问:中国属于哪一个阵营呢?(学生齐声:社会主义阵营)

3、提供材料,设问:根据材料,美苏是如何争夺中国的?(学生对此面露难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关键词,得出美苏以长城为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事实)

过渡: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冷战的影响下,经历了世界大战的世界人民都渴望着和平,中国人民也不例外,但是在美苏两国霸权主义的干涉下,中国的国内形势并不乐观。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感受那一段不可磨灭的岁月。

授课:一、冷战开始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内战的背景)

1、提供两段材料。设问:美苏此时对中国的政策是什么?(通过对材料的仔细分析,学生得出结论:二战后初期,美苏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希望国共和谈)

过渡:面对美苏的意愿,中共和国民党的态度如何呢?

2、展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的电报,设问:基于当时的形势,假如你是中共领导人,你去不去?为什么?(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发言中来,有考虑到安全问题不去的,也有考虑到大局去的,各抒己见很是热闹。)

过渡:那事实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史料。

3、展示重庆谈判的材料和图片,结合课本与学生一起归纳重庆谈判的背景和影响及政协会议的概况。

4、展示材料,揭示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以及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苏联从促使中共和谈到积极支持中共夺取东北,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

二、冷战开始后的国共斗争(内战的过程)

1、展示19466月国共双方势力对照表,中共实力明显不足。设问:当时双方实力相差巨大,中共该如何准备这场战争呢?(学生议论纷纷,最终将焦点集中到土地革命争取群众基础上)

过渡:内战爆发前的大概史实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但这场内战到底是怎样进展的呢?

2、展示战争形势图结合课本知识,学生分为四组介绍战争的四个阶段:(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战争爆发的标志和国民党的方针;(2)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8):主攻方向和拉开序幕的伟大意义;(3)战略决战阶段(1948.8-1949初):原因、三大战役、战果;(4)战略追击阶段(1949年初-):1949年北平会谈、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学生推荐代表讲述内战的过程,教师及时补充和提醒,巩固基础知识)

过渡:南京解放并不是战争的结束,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处于冷战背景下的内战应该如何评价呢?

三、失败与教训(内战的评价)

展示材料,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学生根据提供材料提取有效关键词,概括和归纳,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

四、课堂小结:教师结合黑板板书从背景、过程、评价这三大块对解放战争进行小结,并辅以题目及时巩固。

五、布置作业:形式是以考纲为标准的选择和判断。

45分钟的课堂紧凑有序,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流程完整,学生适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较好地对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

中美课例分析:

(一)中美历史课堂的差异

1、教学目标的差异。从两节课的呈现来看,美国课堂似乎很混乱毫无目标可言,中国课堂目标明确紧扣课标,目标明确。仔细想想实际则不然,两节课只是中美教育的缩影,历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节课上。新课改以来,中国高中历史教育的课堂一直在提倡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在撰写教案时教师们都会遵循格式认真研究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但往往实际操作的时候总会受传统观点的影响,将着重点和落脚点放在知识点的教授和能力的提高上,同时也因为时空和教师技能的限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兼顾三维目标的实现。最后课堂的教学目标围绕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制定,所以虽然教学目标较之课改前的求高分已经有所发展,但因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目标并未从根本上实现突破。反之,这一节“美国南北战争”看似只是完成了南北战争的原因的介绍,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教育的教学目标,历史课堂只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载体,历史知识更不是历史课堂的全部,美国的历史课堂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围绕学生长期成长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历史这门课程来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长期兴趣。

2、课堂教学模式的差异。两节同样是反映内战的课型,却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展示出来。中国的教育模式将解放战争放在了二战后冷战的历史背景下突出对学生全球史观的培养,避免了使用传统的“背景—过程—评价”的直观教学,并且借助大量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来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中紧扣一条主线尽量避免对教材的简单重复,但因为受限于现行的考试制度又不能脱离课本,所以现在的历史课堂教育模式正在处于一种传统和突破的结合点上。解放战争这一课的整体授课模式还是传统的“导入—授课—小结—布置作业”,在这一模式的设定下,教师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且不会脱离目标很多,教授过程也会相对流畅。相较于这样一种固定模式,美国的历史课堂要相对灵活很多,美国南北战争的授课中看不到固定的模式,在学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模拟了一场“南北战争”,让学生在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南北战争发生的原因。从中国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来看,这并不是一节完整意义的课堂,缺少了太多的元素,关于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课后的大量时间,这也成为了锻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良机,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则是让中国历史课堂叹为观止却一直无法真正意义上实施的创新。

3、课堂师生关系的差异。袁振国先生曾在其《课堂的革命》一文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这是传统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在解放战争的授课中,教师希望构建的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能够看得出来,但整体来说,与美国南北战争的课堂比较,还是显得中规中矩的。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主导者,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对学生进行分组,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从整个课堂的发言来看,还是教师的发言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的发言几乎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阐述的,所以整节课堂缺少观点的碰撞和冲击,所呈现师生关系相当融洽;南北战争的课堂看起来师生关系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和谐,师生居然在课堂上用水枪对射,这在中国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平等,教师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的教者,他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朋友;教师也不是教科书的传播者,他只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法。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保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侵犯。

4、教学情境创设的差异。在新课改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多样化的课堂,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展现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放战争的授课中,教师试图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合作、史料回放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内战的紧迫感和任务的艰巨,学生对这样的设计一开始都会比较积极踊跃,但时间长了以后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创设似乎也缺乏了兴趣。对比美国南北战争的情境创设,学生在参与到情境之中时完全不知道这是一个历史课的教育情境,他们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投入,直到最后教师揭开谜底,当年的南北战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这样看来,解放战争的历史情境创设是围绕着课本来的,学生在参与之初就已经预知了结果,除了形式的不同外其他并无新意。这也许正是中美两国的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时思维能力的一种对比。不得不说美国历史课堂的情境创设更加的贴近学生而不是课本,更加的创新而不是简单改变。

(二)造成差异的原因

中美两节同是关于“内战”的授课之所以会有以上的一些差异,绝不是单一的授课教师不同所能解释的,这两节课更多地折射了两国在诸多领域的不同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使得两国的历史课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历史传统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就将“礼”字深刻人心,再有传统的私塾教育更是体现了一种权威。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更是让中国的课堂教育中更多的展现氛围严肃、师道尊严、学生顺从的特点。同时传统的家庭教育也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学习的惰性,学习缺乏独立性,体现在学习上则是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本,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虽说课改以来对于教育理念更多地与国际接轨,但终究因为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无法真正地实现突破。美国向来是一个强调民主自由的国家,他们的课堂则更多地展示了氛围宽松、师生平等、民主创新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相对应,美国则更多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去创新和探险,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多地需要的是一种具有批判和创新的课堂。

2、评价标准的差异。中美两国课堂的不同呈现,很大程度上受评价标准的限制。在中国的课程评价中更多还是关注教师的“教”,对此有一些评价的内容,这里包括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时间分配否恰当等等;关于学生的“学”的评价则更多地在考卷上呈现,考卷的形式是客观选择题加主观材料题(近年来多了一道200字的小论文写作),并提供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机会不多,必须根据老师教会的应试技巧才能得高分。而美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更多的则是关注学生的“学”,认为只是不是简单的单向传授,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建构着新知识和对世界的理解。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教师更多的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展现独特的自我。

 

结语

仅仅通过这两节课来比较中美历史课堂的差异和成因似乎还是很欠缺的,因为中美国情和教育现状的差异的存在,中美课堂教学存在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对中美教学进行对比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持有遵循扬长避短的态度,在尊重现行教育制度的前提下有机地将两国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进行融合,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能的全面提高,也能够更大程度上地将课堂成为学生的进行创造的平台,而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场所。让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去适应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迎合我们的教育。

 

参考书目

[1]胡东方.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雷玲.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3]唐劲松.点击中美课堂:中美教学模式操作性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

[4]王定华.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5]辛红灿.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差异.中学历史教学,2011.3

文章录入:蔡永军    责任编辑:蔡永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