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PT游戏厅  > 学科资源 > 语文 > 论文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论网络时代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论网络时代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田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28 8:42:05

论网络时代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田香

(江苏无锡市堰桥中学    214174)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这一新兴文学得到蓬勃发展,并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语言上体现出自由互动优势的同时,也凸显出了浮躁粗糙模式化的缺点。本文试从阅读心理角度来解读网络阅读的特征,并通过分析学生在网上阅读时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来探究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图在新的角度上反思现有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重新审视网络时代下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网络文学;中学语文;阅读;

网络阅读是一把双刃剑,从正反两方面冲击着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网络阅读的冲击下,作为人类社会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正发生着一场深刻地变革。网络犹如一块自由的涂鸦板, 人人都可以随手在上面写下自己的语言。正是网络这片自由的土壤, 培养了大批的“网络写手”。而目前众多参与网络文学阅读和写作的网民中, 中学生是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参与力量。作为一种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必将对人类现有的生存方式、制度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它也必将会对我们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文化心理角度来解读网络阅读的特征,并通过分析学生在网上阅读时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来探究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图在新的角度上反思现有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重新审视网络时代下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网络阅读的特征

    (一)网络阅读既有资源的丰富性又有信息的泛滥性。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网络阅读具有许多优势:网络的信息来源极其丰富,传播渠道非常多样,并且网络可以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形式相组合,给人更广泛的视听享受。网络阅读资源的丰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这种网络信息既有丰富性又有泛滥性。网络浏览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很多学生带着阅读的心去上网,却是 “两手空空”地下网。这种信息的泛滥性带来的是“浅阅读现象”[①]普遍,陈村在《网络和文学》一文中说:“网络的快捷和无疆界使得文学的传播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网络的浮躁,阅读工具的缺陷,信息的铺天盖地,使得阅读史无前例地不专心。”[②]所以即使是好文章,学生也不太可能认真仔细地去阅读,而语文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有深度的阅读,只有经历过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才能达到一定的思维深度。网络阅读离真正的文学殿堂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语文阅读作为中学生基础的学习之一,仅仅依靠网络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知道学生阅读的时候还是要指导学生扎实、完整、反复地去阅读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深度思维。

(二)网络阅读既有自由性又有消沉性。

平等是网络的灵魂,自由是网络的规则。对网络写手而言,由于网络世界可以隐藏身份,人们可以说出现实生活中不能说或不敢说的话,这种隐藏性可以带给写手更多的自由,写手们在网上更容易吐露出真情实感。对读者而言,网络阅读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从而可以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网络上,没有身份、地位的标签、姓名、性别的标签,心灵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真正平等、独立、自由的对话姿态,虚拟的网络空间给现代人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模式。但是现在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充斥的是迷离的爱情、虚妄的鬼怪等,这些题材不能成为中学生阅读的正确导向。中学生在网上常看的网络文学集中在言情小说、网络游戏类小说或鬼怪故事。中学生过多阅读此类作品,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另外许多网络作品充斥着精神分裂、同性恋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大众文学之外的另类文学,这样的作品势必会影响学生审美导向和价值导向。 许多 老师都反映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过多地强调“小我情结的宣泄”和“小资情调的自恋”[③],消极因素偏多,主题明显低调,缺乏时代青年应有的朝气、活力和进取精神。所以在网络阅读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监管、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网络阅读对中学生阅读的影响

(一)网络阅读使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品质退化

     阅读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认知过程。[④]阅读心理和阅读效果有着明显的关系。“良好的阅读心理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纯洁的心境,二是专一的心力,三是渴求的心志。”[⑤]在阅读中读者有了这三个心理因素,就能变苦读为乐读。而目前中学生在网络阅读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阅读心理和行为。比如盲目心理,其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思考,喜欢随大流,因为无聊而去进行网络阅读。还有典型的浮躁心理,这种心理行为反映了学生在网络阅读中有较高的焦虑水平,他们在进行网上冲浪时,往往受网络信息量大、链接丰富的影响,而失去了阅读心理最宝贵的品质——心境的纯洁与专一。

(二)网络阅读使中学生的阅读选择由经典转向大众

网络阅读是一种“非经典性阅读”(北京大学秦晓宇语)。阅读经典是一种深层次阅读,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阅读,阅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放慢阅读速度,感受文本的精髓,体悟作者的妙思。而网络阅读是一种碎片式、快餐式阅读,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追求阅读快感或信息浏览,它很难像传统图书那样使读者和文本能进行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另外网络阅读是一种游戏性阅读,它包含了太多随意性和不负责任的内容,在网络文学中,爱情、政治、人性、信仰等都不是真正严肃的东西。网络话语的风格之一就是对无聊的尊重,比如大量的灌水帖。在网络中的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发生冲突时,大众文化占了明显的上风。网络阅读不可能全是经典,也不可能全不是经典,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需要指导他们在享受阅读的狂欢与通俗时,多进行一些审美的选择和思考。

(三)网络阅读使中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了凸显

    “阅读个性”本指阅读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内涵非常丰富。把它放在网络阅读中来理解,主要指学生在阅读网上文章时显露出来的行为特征及情感态度。[⑥]网络阅读适应每一个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和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这样的教学经验:越是贴近生活的人和事,越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而网络中大量时新、迅捷、多元的信息更容易促成学生阅读个性的形成。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网络阅读的整合

网络阅读的影响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阅读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天地,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空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大大丰富了语文文本选择的范围:另一方面,网络阅读也可能造成学生阅读的兴趣泛化或情感缺失,甚至是阅读注意力、思维力、鉴赏力等能力的退化。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阅读,让其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网络阅读进行整合。

(一)教师要更新阅读理念。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以外,自身的阅读也要与生俱进,与时俱进。2001年7月19日的《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第27期上的《教师阅读有三短》一文尖锐地指出:目前教师阅读中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阅读面窄和阅读品味不高三大问题。[⑦]有些语文教师能如数家珍地报出近几年各省市高考模拟试卷中的作文题,却不知道王蒙的成名作,更不知道卡夫卡是何许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教育具有平等性与终身性。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锻炼的能力已经远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在网络时代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唤起学生对传统文本的情感。尽管现在的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但是印刷文字依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唤起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思考,引领学生能用心走进有思想有生命的文字中去。同时“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⑧]因此,“信息能力”理应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视野,我们要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

在网络教学中我们要建立以沟通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方式。在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通过对一篇文章进行静态的肢解甚至是碎尸万段,想为学生找到开启阅读大门的万能钥匙。但是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的存在,使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同时教师的喧宾夺主的程序化教学,还会导致文本的解读走向单一化,造成文学魅力的丧失。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艺术,利用网络互动平台构建师生双方互动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思维能力、启迪心灵和智慧。

    “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这是著名末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一句名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兴起,网络阅读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开始并将更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学习方式。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不论我们是否接受,网络阅读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心理,而学生对网络阅读的心理准备是不够充分的。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阅读,让其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①]郝明义.阅读的风貌[M].北京: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②]陈村.网络与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③]罗永东.网络文学与作文教学构建.渝西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3卷第2期

[④]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⑤]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⑥] 王大亮:《信息化时代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10期

[⑦] 《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至9月;《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至2003年合订本;

[⑧] 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1l 期

 

(发表于《考试周刊》,2011,69:39-40.)

文章录入:李霞    责任编辑:徐宪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