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您现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PT游戏厅  > 学科资源 > 政治 > 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政治教材知识主要线索复习法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扬州市高三…
2014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
2014年高考政治热点分析3
2014年高考政治热点分析2
2014年高考政治热点分析1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答题方法解析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答题方法解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9 8:29:17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答题方法解析  


  

   

注意抓住范围:(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辩证)唯物论(探索真理)6个)关键词:物质意识 规律 主观能动性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  

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  

4.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如弘扬某种精神等。  

5.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目标蓝图、预测、计划、行动步骤等。  

6.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如兴修水利等。  

设问方式  

答案组合  

用物质和意识辩证辩证关系原理  

1+ 2/4/5 (看材料)  

用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3+6  

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角度  

2+4+5  

用(辩证)唯物论/探索真理的知识  

1+2+3(其余看材料)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发对主观主义  

2、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全面把握实际,做到既……又……  

4、原理3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世界)(5个)关键词:实践 认识 真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的计划步骤/阶段特点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获取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出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出台后,有利于解决××问题)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的指导下,做××事情。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前怎样,现在怎样;甲地怎样,乙地怎样等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  

设问角度  

答案组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3  

真理的特点/从真理的角度  

1.真理具有实践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真理  

2.真理具有客观性,坚持真理从实际出发  

3.原理4  

4.原理5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的角度  

2+5(其余看材料)  

用实践的观点  

1+2+3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  

21)(2)(3)(4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3个)关键词: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一)联系(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影响了(导致了)××。比如:“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中国”“欧债危机影响世界”  

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虽然承认××与××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本来不存在的。比如:“吉祥数”  

3. 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仅承认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看到了多个事物对一个事物的影响(或一事物对多个事物产生了影响)。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力利用某种条件加深了联系,如网络、交通等。  

5.整体与部分  

1)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材料有整体也有部分,如结构调整、各个环节等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整体,统筹全局。——(材料强调整体)  

3)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发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发挥。——(材料强调部分)  

4)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求我们注意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材料强调结构或优化组合)  

6.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2)注意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整体,又要统筹全局,优化组合。  

设问角度  

答案组合  

从联系的角度  

1——6(看材料)  

从联系普遍性角度  

普遍性的三个表现: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  

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  

51)(2)(3)(4  

怎么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61)(2)(3)(4  

    (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现在的客观情况(认识)与过去相比进步了(深化了)。  

8.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过程不平坦、很艰难、有波折,当与过去相比,事物还是向前发展的。  

9. 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事物一直在变化、在进步,但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国家扶持与艰苦奋斗等  

设问角度  

答案组合  

从发展的角度(用发展的观点)  

7——10(看材料)  

从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趋势)的角度  

1.前进性  

2.曲折性  

3.总结:统一  

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事物发展状态)关系的角度  

1.量变是前提  

2.质变是结果  

3.新量变新质变  

    (三)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材料中出现反义词;  

1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反义词之间出现了转化;  

1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承认和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害怕问题,掩饰问题等  

1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刀切,根据事物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1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既具备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特有的东西。比如:国庆游行江苏彩车“吉祥如意”、新疆彩车“天山祝福”既体现了中国元素(例如:红色)又体现了各省特有的人文景观(扬州五亭桥)。  

16. 主次矛盾  

1)主要矛盾与次要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关键。——要做好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有好多任务要完成,其中一件做重要(这一件做不好,其他事情的解决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牵牛要牵牛鼻子;当务之急、关键是等词眼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材料强调细节或强调两手都要抓等  

17.主次方面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在认识或评价某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但是一个方面是主要的。比如: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利大于弊;总的来说等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材料强调次要方面。  

设问角度  

答案组合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  

11——17(看材料)  

从对立统一角度,分析二者关系  

1.原理11  

2.分析如何对立  

3.析如何统一  

4.总结  

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角度  

原理161)(2)(3)或者原理171)(2)(3)(看材料)  

运用主次矛盾的角度  

原理161+2)分析+3)分析  

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  

原理171+2)分析+3)分析  

从矛盾特殊性角度(如何体现矛盾特殊性/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2.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矛盾双方)各有其他点(看材料)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特殊性  

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  

1.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趋势  

2.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创新  

18.辩证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保留合理因素,增添新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素。  

3)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扬弃、在什么的基础上推出,自主创新等  

如辩证否定观作为答案要点之一,该原理可简化成:简化成: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19.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扬弃、在什么的基础上推出,自主创新等  

20.创新的作用:(说明为何创新以及体现了创新的什么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设问角度  

答案组合  

从创新的角度  

18+19+20+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  

181+2+3  

   

四、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8个)关键词: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 社会基本矛盾改革 价值观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客观的事件,才有了与之相应的社会思想;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件发生了变化,社会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的出现,“楼脆脆”“欺实马”等流行语。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双重性)——在某种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发生了客观的变化。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要求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动力)——改革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改革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改革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强调价值观带来的结果,如科学发展观,生态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人生观
     6.
要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1)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作出的;(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人的价值在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的与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③必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实现人生的价值,
      8.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  

设问角度  

答案组合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8(看材料)  

从价值观的角度(体现的道理或启示)  

5——7  

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角度  

6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或对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7  

   

哲学主观题注意事项:  

一、审题  

1.审范围:——答题范围  

1)唯物论(探索世界):物质 意识 规律 主观能动性  

2)认识论(追求真理):实践 认识 真理  

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  价值观(人的价值;价值观导向;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审设问方式:设问是答清思路关键所在。——可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1)哲学依据=哲学道理=哲学观点=哲学原理。答案结构:原理+方法+材料分析  

(2)哲学启示=措施=建议=如何做=怎样做。答案结构:(动词)方法论+材料分析  

(3)为什么=原因=理由=必要性=意义。答案结构:原理+方法+材料分析(原因意义有几个写几个,做到条理清楚  

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要在材料中找原理(学会抓关键句,抓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万一不行,利用板块记忆的方式进行罗列,最接近的用上。  

三、学会抓关键词  

这是判断哲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四、要学会找关联性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生——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  

4)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否定观;  

5)一分为二——主流与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  

6)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答题方法解析  


  

发表日期:2014915  本页面已被访问 1726   

   

注意抓住主体:公民、政府、党、人大、人大代表、政协、外交政策、国际社会等  

   

.公民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  

5.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注意从决策和公民两个角度)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6.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信访举报制度(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批评、建议)。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的议案,上传到国家的权力机关)。  

3)舆论监督制度(通过舆论监督行使监督权)。  

4)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7.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8.公民应该如何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要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二、政府(国务院及各部、省政府及各厅、县政府及各局等)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3.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材料中:打击、严惩、绳之以法)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材料中: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税收、国债、货币、汇率、利率、宏观调控、打击假冒伪劣、市场监管、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等大工程首先是执行经济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材料中:国家号召向某某学习、加大对хх的力度、宏扬хх精神、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材料中:修建хх设施:公路、铁路、图书馆、剧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  

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我国国体决定的)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政府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1)原因:  

A.理论: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要求:  

A.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B.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6.政府应自觉接受监督  

1)原因  

A.理论: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B.意义:  

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人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只有接受监督,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只有接受监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2)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治)。  

3)监督体系:外部监督,内部监督。  

7.应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8.政府权威  

1)根本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2)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3)我国政府权威的体现:  

A.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B.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C.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得到人民的认可和肯定。  

D.有权威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  

4)影响因素  

A.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依法行政水平与政府权威紧密相连。  

B.政府切实履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能,树立起高效、廉洁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就会得到人民广发的认可和支持。  

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德行操守,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  

5)措施  

A.政府及其工作人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B.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 “中共中央”“中共”,“党委、省委、市委、县委、党支部”“党中央”等  

1.中共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共的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中共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执政方式:依法(基本方式)、民主、科学执政,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5.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7.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3)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4)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人大(注意区别人大与全国人大——全国人大拥有最高四权)  

1、人大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  

2、人大职权: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3、地位:国家机构中最高,其他国家机关都有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4、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政治机关组织形式,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5、人大制度的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6、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五、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保持密切关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并受人民监督  

3、人大代表的权利: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六、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党制度)及政协  

1、是什么:中国共产当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3、内容    

1)中共和民主党派是友党关系: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是参政党,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错误说法:共同执政,联合执政,在野党与参政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共的领导(政治上领导,组织上独立,法律上平等)。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活动的根本活动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4、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5、人民政协  

1)性质: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主题:团结、民主  

3)职能: a 政治协商   b 民主监督   c 参政议政  

七、民族和宗教  

1、民族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平等是团结的政治基础,平等和团结是实现共同发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2)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B.自治机关:人大和政府。  

C.核心:自治权。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理论:是适合我国国庆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得实现。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2.宗教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任。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八、外交及国际社会  

关于外交的考查一般是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交往、中国与某个国家的关系(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做了某种行为为背景,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  

常用的原理是: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基本点、宗旨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主要表现:  

①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绝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对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③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  

④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⑤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5)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和多极化的趋势  

5.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发展  

6.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7.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注意:  

人大、党、政协——不能说:履行什么国家职能或依法行政。  

(一般说:党是领导或执政党。当然,不包括各民主党派。)  

人大——分:全国人大(最高权力机关)与地方人大。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我国政体)  

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有3个: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有3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只有1个)——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答题方法解析  


  

发表日期:2014915  本页面已被访问 1810   

   

注意抓住范围与角度: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作用等  

   

一、是什么?(文化与生活)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  

2.特点: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形成的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长跑离不开物质载体  

3.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人认识世界和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  

   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1)科技与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2)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为 :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3)文化影响个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面对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我国应该怎么办?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大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与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为什么?(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横向:多样性  

1、主要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纵向:继承性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1)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抵制或剔除。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5、文化创新的途径  

a.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e.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三、怎么看:(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1)特点:源远流长(见证:文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A.领域广: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着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地域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C.民族广:①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个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共同铸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②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民族精神  

1)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名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5)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为指导.(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  

   

四怎么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实践—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大众文化—落后腐朽文化---精神文明(四有公民;公益文化;和谐文化)—道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荣辱观—两种素质  

1、实践: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前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全面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保持民族性,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性,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4、外来文化:着眼于世界优秀的文化发展前沿,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大众文化: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前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落后腐朽文化: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7、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四有公民;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公益性文化权益;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造活动,弘扬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8、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9、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0、荣辱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11、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先进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落后与腐朽文化;精神文明(教育科技);道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  

    个人:以下几句话  

    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把握正确的航向,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自觉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企业(或者文化从业人员文化单位):  

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对经济和人的影响;加强待业自律,提高经营者的道德修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生产人民大众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注意:  

     1.怎么样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或者影响力。一般用以下语言?按教材顺序背诵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  

    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增加文化消费的比重,以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6)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吸引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于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赋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利用现代传媒发展。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  

4)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面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5)吸引多方面投资,规模化经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3.公民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树立崇高的理想。  

3)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4.如果材料中涉及到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时,答文化交流意义,涉及的原理有: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有利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2)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答题方法解析  


  

发表日期:2014915  本页面已被访问 2386   

   

注意抓住角度(主体):国家、企业、消费者等  

   

一、消费环节(生活与消费)  

(一)价格:  

1、前因——什么影响价格(价格变化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最终原因、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大于求时,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2、后果——价格影响了什么  

1)价格影响消费:价格变化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高档耐用品影响大,价格上升,对互补品需求减少,替代品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2)价格影响生产: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注意图像: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二)消费(扩大内需)  

1.消费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前提和基础(直接原因) 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社会贫富差距  

(3)物价水平——重要因素  

(4)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5)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为什么?(扩大内需)▲  

1)依据(理论上)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意义(现实上)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怎么办?(扩大内需)▲  

1)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缩小贫富差距  

4)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  

5)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6)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消费环境  

7)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8)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9)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  

10)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内需)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  

二、生产环节(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发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3)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4)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怎样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从根本上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2)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挺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怎样做?——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四)企业(生产者/经营者)  

1.企业要怎么办?(注意看材料)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前提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依靠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创立企业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关键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企业的信誉与形象。—诚信  

④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  

⑤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向规模向效益。—规模  

⑥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科技  

⑦要遵守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依法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责任  

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  

⑨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节能环保  

⑩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  

2.企业兼并、破产和强强联合  

1)兼并: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破产: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3)强强联合:有利于优势互补,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五)关于就业(劳动者)  

1.为什么▲  

1)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就业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增加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5)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怎么做(抓主体 国家、企业、个人)▲  

国家: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3)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非公经济;(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改善就业环境;(5)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企业:1)提高经济效益,兼顾社会责任;(2)守法,诚信经营  

劳动者: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2)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自主创业;(3)树立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权。(权利义务有哪些?)。  

三、分配环节(收入与分配)  

(一)关于我国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健全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类。  

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  

A根本原因: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  

B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收入分配公平  

1.为什么?(意义)▲  

1)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2)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3)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5)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分配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  

6)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2怎样做?(如何实现由“国强”到“民富”)▲▲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力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力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力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现实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实现共同富裕。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低、扩中、调高、取非)实现共同富裕。  

4)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5)优化分配结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6)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缩小贫富差距  

7)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8)发挥财政税收在调节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中的重要的作用,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二者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四)财政▲▲  

1. 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和发展的行业、地区。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或东北、中部、西部等需要振兴的地区)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重要因素)——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五)税收  

1.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增值随的意义:避免对同一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交换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资源:资源具有稀缺性  

(二)市场: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秩序:  

1)遵守市场规则(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三)宏观调控▲▲  

1.原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  

2.怎样做(手段):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  

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四)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关于科学发展  

1)第一要义——发展(2)核心——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关于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要贯彻科学发展观 ,其次,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6)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7)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8)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9)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坚持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五)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A.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B.载体:跨国公司  

C.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D.影响:  

1)利: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弊:是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级分化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关于我国的对外经济▲▲  

A.原因:(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客观要求(3)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B.意义:1)有利于推动两国经济贸易等领域合作与交流(2)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4)有利于发展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5)有利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C.怎样做:1)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2)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3)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4)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关于如何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和维护经济安全的能力?▲▲  

(1)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4)合理优化外资结构  

(5)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社会  

(6)企业应该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原则和法律积极应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7)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4.关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原因:(1)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发展自由贸易(2)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3)违背了世贸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  

意义:(1)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2)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有利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怎样做: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2)完善应对贸易摩擦机制,指导企业积极开展应对工作  

(3)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5)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市场,加强与贸易伙伴对话  

(6)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  

(7)企业应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应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8)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结构,优化外资结构  

(9)企业要合理定价,扩大内需,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注意事项:  

一、注意经济生活的设问角度  

1.用价格的知识回答:(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价格对生产的影响)  

2.用消费的知识回答:(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心理:消费原则;消费与生产关系)  

3.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与生产)  

4.用经济制度的知识(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5.用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知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与生产;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非公有制)  

6.从企业的角度  

7.用收入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回答---公平的意义,怎么样公平  

8.财政在材料中体现哪些作用——三个作用  

9.运用效率与公平的知识(二者关系;如何处理)  

10.用市场经济的知识回答:(含义,优点,局限性,宏观调控;市场秩序)  

11.用社会主义市场知识角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市场秩序;对外开放(原则);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12.用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答四个内涵  

13.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含义表现  影响  如何应对)  

14.运用企业与劳动者的知识(企业+劳动者(择业观)+维护合法权益)  

    二、常见设问方式以及备选答案  

(一)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国家(企业)应该如何做=启示=措施=怎么样(注意主体)  

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  

2、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企业的经营(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诚实守信,信誉与形象,市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发挥好财政(政府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6、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市场的作用,整合资源)  

7、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8、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基本特征,对外开放)  

9、国家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0、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整结构的政策有利于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发展  

11、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14、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5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16、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宏观经济意义类(与经济发展有关)—关键词记忆  

1、对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增长物体与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  

2、对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对财政(有利于发挥财政的作用,跟上三个作用)  

4、对劳动者(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收入,调动积极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5、对分配(与公平有关:生产目的,共同富裕,和谐,效率,科学发展观,内需)  

6、对资源(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把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7、对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实现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  

8、对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9、最后考虑到:都可以用上,自己根据材料进行筛选。(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新型工业化;城乡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等。  

2)劳动者: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经营者的利益(国家要促进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劳动者: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素质,成为创新型人才。  

4)投资人: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  

5)纳税人:权利义务,依法纳税。  

(四)企业(生产者或经营者)应该如何做(前面有)   

(五)对外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与这类有关的答案有这些  

①原因:就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或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是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②意义:  

A、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B、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  

C、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推动两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D、有利于发挥我国在国际(地区)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E、有利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附:对我国国内的影响:  

(1)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3)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6)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六)当问到涉外的时候,国家怎么做/怎么样应对经济全球化/怎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间增强国际竞争力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③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实现互利共赢  

④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利益  

⑤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 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⑥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诚信经营,树立我国企业良好的国际信誉与形象  

⑦要有规则意识与经济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应对,运用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文章录入:蔡永军    责任编辑:蔡永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无锡市堰桥中学